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52篇
  免费   606篇
  国内免费   981篇
测绘学   19篇
大气科学   2273篇
地球物理   181篇
地质学   404篇
海洋学   68篇
天文学   8篇
综合类   46篇
自然地理   140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32篇
  2022年   44篇
  2021年   70篇
  2020年   80篇
  2019年   105篇
  2018年   85篇
  2017年   78篇
  2016年   65篇
  2015年   97篇
  2014年   141篇
  2013年   145篇
  2012年   150篇
  2011年   127篇
  2010年   114篇
  2009年   139篇
  2008年   186篇
  2007年   162篇
  2006年   168篇
  2005年   153篇
  2004年   116篇
  2003年   106篇
  2002年   87篇
  2001年   85篇
  2000年   82篇
  1999年   82篇
  1998年   76篇
  1997年   74篇
  1996年   65篇
  1995年   51篇
  1994年   44篇
  1993年   45篇
  1992年   21篇
  1991年   20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9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1篇
  1978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61.
陈涛  董林  罗玲  杨舒楠 《气象》2021,47(12):1433-1443
2019年9号台风利奇马在浙江造成极端降水,其中8月9日白天浙江东部受台风外围螺旋雨带长时间影响,9日夜间在台风内核对流影响下降水有显著增强;降水中心与浙江临海地区的天台山、括苍山和雁荡山等地形特征密切相关。GPM(Global Precipitation Measure)卫星遥感反演表明近岸台风螺旋雨带以层积混合型降水为主,台风眼墙区域以热带暖云对流型降水为主;眼墙区雨滴有效直径更大、雨滴数密度更高,有利于形成高降水强度。台风登陆前移动速度较慢,浙江沿海地区维持低层锋生和辐合,有利于外围螺旋雨带降水维持和增强;登陆前后受环境垂直切变等因素影响,台风中心左前侧眼墙区域对流活跃,在登陆点附近强降水区偏向于台风中心左侧。分钟级降水观测表明台风登陆期间浙江近海山区降水强度2~3倍于平原地区,其中地形性降水增幅效应与台风对流非对称结构差异对降水影响程度基本相当,有利于在台风中心左前侧的括苍山—雁荡山山区形成强降水中心。  相似文献   
62.
利用2015—2019年辽宁省发布的暴雨红色预警信号和1605个自动站的分钟级降水资料,统计暴雨红色预警信号和短时大暴雨年际变化和时空分布,分析暴雨红色预警信号的高分布区、易发时段。结果表明:2015—2017年辽宁省暴雨红色预警信号发布站数逐年递增,最大值出现在2017年,发布站数为147个;2015—2018年预警信号准确率提升,提前时间略减少,最低值为2018年,提前时间为19 min;2019年比2018年暴雨红色预警信号发布站数减少59个,提前时间增加29 min;暴雨红色预警信号的空间分布为东南部地区多、中部地区少;暴雨红色预警信号多在夜间发布;在辽宁省发布的50%以上的暴雨红色预警信号中,降水量达到预警发布标准的时间滞后于最大雨强出现时间90 min,最大雨强出现时间为暴雨红色预警信号发布的重要指标。为了达到防灾减灾的服务效果,发布暴雨红色预警信号时,应充分考虑最大雨强出现时间、发布时机、短时大暴雨高发区及地形的影响。  相似文献   
63.
基于1951—2018年衢州市椪柑采摘期降水量、雨日、日照时数、相对湿度等逐日气象资料,应用统计分析和小波分析方法,分析椪柑采摘期连阴雨天气变化特征及其大气环流背景。结果表明:1951—2018年衢州椪柑采摘期连阴雨日数、次数和强度呈略微增加趋势、滑动3 d无雨次数呈减少趋势;滑动3 d无雨次数存在明显的5 a、7 a和15 a左右的年际和年代际周期变化规律,并且均呈现缩短趋势;椪柑采摘期连阴雨较强年亚欧地区呈两高一低的径向型环流,强冷空气南下活动较频繁、东移缓慢,偏南暖湿气流活跃,致使冷暖空气在中国长江中下游地区长时间交汇,导致连阴雨天气。  相似文献   
64.
基于安徽省沿淮地区10个国家气象站1960-2019年观测资料、灾情资料和7种地方连阴雨监测指标,在评估7种地方指标适用性的基础上,采用加权综合指数法和线性趋势法,构建了沿淮地区秋季连阴雨综合指数,分析了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江苏指标对沿淮地区连阴雨监测的适用性最好,连阴雨综合指数由连阴雨总日数、连阴雨总降水量线性组成,权重分别为0.8和0.2。按照综合指数,将连阴雨强度分成重度、中度、轻度3级,分级结果与灾情实况较吻合,重度连阴雨和中度连阴雨TS评分分别为100%、88.9%。秋季连阴雨在20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前期及近10年发生频率高、强度大,尤其是2016年和2017年的连阴雨,强度居历史前2位。沿淮地区连阴雨年数东部和西部的多于中部的,重度连阴雨阜南的最多,五河的最少。  相似文献   
65.
利用贵州省预报业务常规、地面自动站加密观测资料、NCEP/FNL1°×1°再分析资料、业务数值预报模式,分析2020年6月29日铜仁市东部高空西北气流影响下的特大暴雨环境场特征、地面中小尺度场特征以及3家数值预报模式检验,初步分析产生此次特大暴雨的可能成因是在副高东南退、东北冷涡槽后高空西北气流维持、低层冷平流下传西输、地面辐合维持增强为涡旋、地面东路弱冷空气侵入、能量锋区斜压性增强;短临监测发现雷达回波有列车效应、低层辐合高层辐散的共轭配置、中层气旋式辐合;初步得出了西北气流影响下弱天气尺度环境场的铜仁市东部暴雨的预报着眼点。  相似文献   
66.
多传感器融合技术现阶段在气象观测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气温降水多传感器上,多传感器的正式运行减轻了地面气象观测人工维护工作量,确保气温与雨量数据的完整性,但在使用中发现多传感器融合观测存在的一些问题,如果能完善解决这些问题,则能进一步提高气温降水观测数据的准确性,实现全方位地面观测自动化。  相似文献   
67.
本文通过计算和对比分析,得到1991年春、夏江淮地区特大暴雨形成的五个基本特征:西北太平洋上副高显著偏西、偏北;较弱的西南季风与东南气流汇合成强西南气流伸向江淮地区;偏东风与强西南风形成的辐合带在江淮地区维持;江淮地区对流层中下部为强上升运动、上部为辐散;130°E附近南半球向北半球的较强越赤道气流持续。  相似文献   
68.
根据地层层序保存程度,将造山带地层分为无序地层体、断片地层体、有序地层体。本文认为造山带绝大多数地层体可进行沉积学的恢复。沉积学在造山带地层和岩相分析中具巨大作用,应更多强调构造与沉积学的紧密结合。  相似文献   
69.
Validation of Jason and Envisat Altimeter Dual Frequency Rain Flags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New rain flags based on the dual frequency capabilities of the new Jason Poseidon-2 and Envisat RA2 altimeters have been tested, developed and adopted for the operational processing of the altimeter data. Their validation conducted during the calibration/validation phases of the satellites is presented here. The Jason flag is validated by comparison with the TOPEX one, using the Tandem mission. The results show a very good agreement between the two sensors and the two rain flags The Envisat flag is validated by comparison with both Jason and TOPEX using global and collocated data sets. The results show similar performances for the three sensors. The f relations estimated during the calibration-validation period and presented here have been given to the altimeter ground processing facilities for operational use.  相似文献   
70.
彭荔红  洪丽玉 《台湾海峡》1995,14(4):334-337
本文综述了国内外酸雨的研究现状;包括酸雨的来源、成因、模式、影响及防治对策;介绍了酸雨的研究趋势;并着重就厦门地区今后酸雨的研究方向提出也作者的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